臺灣文學史系列:國寶級作家與他們的產地(戰後至解嚴前)
課程簡介
上課日期:八月 – 8/01、8/08、8/15、8/22、8/29
九月 – 9/05、9/12、9/19、9/26
十月 – 10/03、10/10、10/17、10/24、10/31
上課時間:週二晚間7至10點
上課地點:與點堂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
票券分為線上課及現場課,報名時請注意。
兩者皆享有課程錄影檔案線上觀看一年。
課程說明
臺灣有文學大師嗎?過去的教育讓多數人不熟悉臺灣的文學史,我們也許知道許多西方的文學大師,也讀過許多中國古代的經典,但對於「臺灣文學」,我似乎只能依靠課本所選的幾篇文本,建構一些刻板而稀缺的印象。
近年來隨著臺灣意識崛起,有些名字漸漸被提及,我們可以從一些活動、影視或展覽之中聽到幾個似乎「有點重要」的名字,但也許大多時候,我們仍不很瞭解他們究竟做了什麼、又因何而寫。
2012年8月,臺南山林事務所正式更名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,展出臺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葉石濤的作品與相關文物。事實上,葉石濤在臺灣文學史上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,但一個受過基本教育的臺灣人,並不會知道這號人物,更不可能讀過他的作品。
又或者過去課本提過的鍾理和,一般人也許會記得他是「倒臥在血泊中的筆耕者」,也許會記得〈草坡上〉中那隻被煮熟的雞,也許有人隱約知道他與美濃與客家的關係,但我們可能不會知道他在文學史上的代表性,也不知他可以說是跨語世代中最傑出的本土作家。
鍾肇政的〈魯冰花〉會被人們所認識,很可能來自於同名的電影。老一輩的人也許會記得很會畫畫的古阿明,也曾被這個故事感動,也許有人能唱出「家鄉的茶園開滿花,媽媽的心肝在天涯」,但我們可能不瞭解的,鍾肇政在戰後本省人的艱難處境中,是如何透過大量書寫,以及串連起當時少數作家,讓當時仍然微弱的本土文壇萌芽且茁壯。
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,其實我們的生活與這些曾經的作家息息相關,但這些重要的內容,卻在我們過去的教育中缺席了。我們曾經有過豐富的文學,甚至,我們可以說:
所有現下看見的文學風格,其實早就發生過了,這塊土地早就擁有過了。
戰後臺灣的作家們,在政權轉換之後的時代風暴中,建立起新的文學世界。臺灣文學史無法自外於政治社會思潮,因此閱讀戰後臺灣文學史,也可說閱讀從戰後到解嚴間近五十年的臺灣精神史。
本課程將分別從反共懷鄉、本土作家、現代詩、現代主義、鄉土學、臺灣文學正名等主題,介紹來自各種族群與立場的作家,如何寫作和表達思考對文學的看法。課程在現今各種文學史書籍的基礎上,介紹曾經提過或不曾提過的說法的文學進路,說明文學史中認定與界定文學作品的標準,更重要的是,各種好看的作品能夠如何判斷,找到對於現代文學的品味與判斷的脈絡。臺灣究竟有沒有世界級的文學大師?將在這堂課之後獲得你的答案。
講師:朱宥勳
作家、文學評論家
很多人認為,文學是與現實脫離的無用之物。我不相信這種說法,我認為文學就是現實,讀懂文學就能讀懂這個世界。很多人認為,文學已經死亡,在這個新媒體的世界裡已無立足之地。我也不相信這種說法,我認為「文學感」早就滲透進所有人的心裡,只是人們不一定知道。很多人以為自己不喜歡文學。我更加不相信這種說法。我認為,你只是還沒發現自己喜歡文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