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經》生命哲學漫談

課程簡介

上課日期:八月 – 8/05、8/12、8/19、8/26
     九月 – 9/02、9/09、9/16、9/23
上課時間:週六下午2至4點
上課地點:與點堂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

票券分為線上課及現場課,報名時請注意。
兩者皆享有課程錄影檔案線上觀看一年。

課程說明

在當代人的眼中,老子可說是神秘東方智慧的代表,他的《道德經》(即《老子》)雖然只有寥寥五千餘字,卻開啟了兩千多年的道家思想傳統,與儒學並峙,成為古代讀書人在入世與出世之間,用以安頓生命的重要力量。書中對「道」、「德」、「無」、「有」等概念的辯證,更涉及了深刻的形上哲學。雖然如此,作為現代人,我們有時仍不免懷疑:《道德經》裡頭那些深邃難解、玄之又玄的思想在現代世界會是現實的嗎?

事實上,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對種種哲學概念的建構與說解,其目的本就在於實踐,他的終極關懷,依舊是現世的人。他提醒我們,過度的外在感官刺激,將使人的內在躁動不安,對知識與禮法的追求,亦將使人們遠離大道。因此他告訴我們,人應該擺落所有的外在束縛,不要執著於對美醜、善惡等等外在價值的分別,回到如同嬰兒的狀態,才能獲致精神的自由自在。

由此而開展的,是「小國寡民」、「無為而治」的政治思想。同時,老子更從水裡頭領悟到「善利萬物而不爭」的道理,因此「上善若水」,柔弱可以勝剛強,老子由此告誡統治者:「無為」所以「無不為」。基於此,道家學說在先秦時期,影響最大的並非個人的修行養生,而是法家與兵家的統治、攻戰之術。 由此看來,《道德經》不但是現實的,並且穩健老辣。

時至今日,我們走進書店,仍能看到許多《道德經》的現代應用——無論是處世哲學類,或是商場經營類——在在說明了經典的永恆性,在不同時代都能折射出不同的意義層次與實踐價值。

古代學者很早就領會到老子思想的實踐性格,班固在《漢書・藝文志》中便指出其宣揚「清虛以自守,卑弱以自持」,實即「君人南面之術」。而現代的臺灣社會,雖然已經脫離帝制獨裁與傳統禮法的枷鎖,但資本主義無疑也是同樣的束縛;全球化的時代,更讓人們的價值判準多元且紊亂。這個時候,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讀一讀《道德經》,他將告訴我們,如何道法自然,如何用致虛守靜、柔弱無為的態度,更好的安頓生命。

本期課程即由紀金慶教授主講,帶領大家進入廣袤的老子思想世界,從理解《道德經》經文原意開始,搭配大量的歷史、政治、軍事和商業案例,解說道家哲學運用的神髓,讓我們從古老的經典中獲得面對當代社會與個人主體的智慧。

另外,由於二十世紀末,在郭店楚墓中挖掘出戰國時期的《老子》竹簡,讓我們對經典文本的演變有了更豐富的認識。從「絕巧棄利」到「絕仁棄義」,《道德經》究竟如何被改寫、定型,背後反映的是道家學說的生成史,及其和儒家思想之間相反相成的關係,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課題。這個部分的相關討論,將在紀金慶老師的精采講授之後,由陳茻老師在最後兩週課程帶大家一同探索。

紀金慶

講師:紀金慶

哲學說書人

政大哲學博士,目前在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,擅長以平易近人的用語和生活實例說明哲學理論,專業領域為現象學、美學、現代性和後現代議題。經常為各大哲學網站撰稿,並受邀至廣播電台、電視節目及相關講座為社會大眾介紹西方哲學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