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即政治:從小說思索解嚴前後的政治與歷史記憶

課程簡介

上課日期:一月 – 01/11、01/25
     二月 – 02/01、02/15
     三月 – 3/07、3/14、3/21、3/28  共八堂
上課時間:週四晚間7至10點
上課地點:與點堂 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8巷15號

票券分為線上課及現場課,報名時請注意。
兩者皆享有課程錄影檔案線上觀看一年。

文學即政治:從小說思索解嚴前後的政治與歷史記憶

要理解這塊土地的過去,有很多媒介和方式。直覺上來看,也許多數人會覺得直接的「史料」不外乎就是報紙、回憶錄等等,至於「小說」或其他文學作品,可能比較少會被大眾視為研究歷史的材料。

不過如果我們把問題凝聚在「如何理解一段過去的時代」,那麼小說的意義可能就會完全不一樣了。

確實,某種程度上小說是「虛構」的,但虛構的目的並不是要寫出很虛假的東西,相反的,小說家如果沒有透過細膩的眼光好好觀察「現實」,小說故事就會顯得疲軟無力,缺乏生命。

而好的小說,往往能夠透過更「自由」的書寫,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無比真實的人物,並透過種種手法凸顯人性的複雜,也能更讓人們看見時代的細節。

談論政治與歷史,在當代台灣是一件自由的事。然而,在「全世界第二長」的三十八年戒嚴時期之間,台灣人民處於受到集體噤聲、被迫失憶的狀態,源於威權統治所導致的歷史與族群創傷,使得台灣的國族認同至今仍舊處於不斷改變且極度複雜的狀態。台灣從戰後脫離日本殖民,又快速進入中華民國政權,而後經歷二二八事件、戒嚴體制,不同的族群因著加入這座島嶼的不同時間,擁有了不同的記憶,也因此,在回答究竟「我是什麼人」、「我們是什麼人」的時候,擁有著許多不同的答案。

本課程將介紹從戰後至今的數部台灣小說,涉及了戰後台灣數個最為核心的政治事件,這些作品時間跨度雖大(從1955邱永漢描寫流亡日本的林獻堂的〈客死〉,到收錄於2022年出版,賴香吟小說集《島》收錄的「年代五書」),包括台獨運動、二二八、白色恐怖乃至當代的社會運動。

這些小說共同的特色在於,作品並非描寫時代與歷史,而是透過一個個時代底下微小的個人,去觀看他們在時代浪潮之中的處境,以及面臨政治壓迫時,所展現出來的掙扎、扭曲、暴力、迷惘、絕望⋯⋯等種種最為真實的人性面貌。如何透過個體性的經驗與困惑,去描述歷史事件脈絡中無法顧及的細膩體驗,是小說家的行當,也是閱讀小說時,得以理解當今的台灣社會,為何會發展成如今樣貌最佳的媒介。

其中,「戒嚴——威權體制」對於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全面性的影響,可以說是這些小說最為核心思考的命題:威權體制如何控制人們的心靈與身體,使得現代台灣人民對於政治冷感或過度狂熱;政府對於言論的管制如何導致當今公民社會的淺薄化;性別、環保、勞工意識的興起與運動,如何伴隨反對威權的政治運動而起伏⋯⋯我們多能理解這些基於過去歷史而創造出的故事,就能更深的理解當今我們為何如此的原因。

這些是關於「記憶」的故事,也是關於「遺忘」的故事。小說家透過虛構,將台灣人被封存起來的幽微深邃記憶喚醒,每一個小說中的個人,都是台灣「國族寓言」的一小塊拼圖,那些歷史紀錄無法觸及的,私密的、被毀壞過的患難,都在這些小說家的筆下娓娓道來。

盛浩偉

講師:盛浩偉

一九八八年生,台灣大學日文系、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。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、時報文學獎等。著有《名為我之物》,合著有《百年降生》、《華麗島軼聞:鍵》、《終戰那一天》等。

返回頂端